思小高速公路是国道213线兰州—成都—昆明—勐腊磨憨公路中的一段,是云南省规划建设的“三纵三横、九大通道”的建设项目之一、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的八条通道之一,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昆明—泰国曼谷)的重要路段,也是我省第一条绿色、生态、环保的高等级公路。项目总工期3年,概算总投资39.95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090万元。
4月6日,全长97.6公里的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简称“思小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穿越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其建成通车,翻开了我州乃至我省交通历史的新篇章,使昆曼大通道国内段高等级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设生态公路大通道 高新技术彰显其魅力
思小高速公路,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条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其三分之一里程(37.21公里)从我州境内的勐养自然保护区边缘次生带穿过,对雨林的穿越无法回避,沿线的生态保护问题成了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护环境资源,让其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小,思小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会同专家反复比较、认真研讨论证,打磨出一个对生态破坏最小的施工方案:公路线形布设上尽量顺应地形,平面线型曲化,山随路转;在基本满足线型指标和地质条件要求的情况下,严格遵循“三宁”原则(宁填勿挖,宁隧勿挖,宁桥勿填),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不中断大象等野生动物活动的自然通道,保留天然的一草一木,建设一条绿色、生态、环保的高等级公路。
基于“宁隧勿挖,宁桥勿填”的理念,隧道从原方案设计的1座增加到15座,桥梁从50多座增加到300多座,全线桥、隧总长超过了27公里,在线路总长中的比例超过了27%;尤其是在亚洲象经常出没的野象谷地段,更是“桥连隧,隧连桥”。设计方案的改动,增加了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工程投资概算也增加了9亿多元,但换来的是对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护。
有了“生态设计方案”,还要有“生态的施工措施”。2003年6月20日,思小高速公路破土动工,土建工程分17个合同段、路面工程分4个合同段,共有54个单位参建、8个监理单位负责现场监理、3个单位进行第三方质量检测,高潮期进入现场施工人员达到1.5万人。指挥部要求,施工单位尽量租用沿线老百姓和农场的房屋,不得随意建盖工棚,以减少驻地建设对水土保持和环境的影响。开工以来,全线17家土建施工单位除2个单位因条件所限只能利用荒地搭建工棚外,其余的15家施工单位、6家监理单位、2家检测单位、4家路面施工单位、三大系统施工及指挥部均租用当地现有的民房办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占用。
“严格控制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林木的砍伐”、“保护好公路沿线的一草一木”,成了思小高速公路建设者们的自觉行动。为了保护两棵参天古树,承担11—2合同段施工任务的中铁一局取消了一段挡墙;省路桥一公司需要砍伐一棵两人合围的大榕树,当得知这棵树已有275岁后,项目经理刘书华实在下不了砍树的决心。于是向指挥部报告,建议将匝道涵洞适当延长,路线拼宽,形成环岛,275岁的大榕树最终得以保留。
由葛洲坝集团公司施工的第一合同段有2座大桥从森林中通过,一座长360米,一座长500米,两桥之间相隔40米。测量放样时,施工人员宁可增加工作量也不乱砍一棵树。为了尽量保护桥墩周围的树木,施工人员先用绳子将树拉开,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原状。在整条思小公路,所有的桥梁都采用了这样的施工方法,使大量植被得以保留。
桥梁基础施工是环保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采用钻机钻孔,机械进场要修便道,而且钻孔时还会产生大量泥浆,影响环境。思小路指挥部要求各施工单位,要加大现场稽查力度,对工地现场的水保、环保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在桥梁桩基施工时,尽量采用人工挖孔;严格控制对桥梁下部、隧道仰坡及路基边线附近树木、植被的砍伐;对桥下高大的林木,采取了截枝断顶的方法尽量予以保留;对红线内的珍贵树木,通过林业部门移往它处。在边坡开挖时,采取由上到下,逐级开挖,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的方式,并在边坡工程防护的同时,充分利用雨季不失时机地进行生物防护,既减少了水土流失,也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更有效地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由于严格控制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林木的砍伐,加强水保、环保监控检查和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全线生物防护工作完成率达到100%。
另外,按规定集中弃土和取土,实现弃土的综合利用。对弃土和取土场由施工、监理、地方环保部门与指挥部共同确定,对全线的土石方数量平衡情况进行核实,尽量达到合同段内及相邻合同段之间土石挖填的平衡。第2、4合同段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将废弃土场改造为良田;而用开挖野象谷隧道时留下的12万立方米弃渣,填成了港湾式停靠站。仅此一项,全线16处弃土综合利用挖方约580万立方米,64%的挖方实现了有效利用。修路3年,点滴节约土石方挖方量900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里约9立方米,只相当于云南山区三级公路每公里的挖方量,是云南每公里挖方量最少的一条高速公路。
同时,为了把思小高速公路建成一条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的高速公路,启动了景观绿化工程施工,主要是通过试验选择了40多种植物品种和确定了适当的配比方案,提高了沿线绿化美化效果和景观绿化效果,在全省高速公路绿化美化中,率先迈出了乡土化本土化的步伐。
不添新的污染源是对生态的另一种保护。思小高速公路全线9个收费站点的生活区,全部采用土壤净化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其达到中水排放标准,并用于浇灌花草和冲冼场地。对收费站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这在云南高速公路建设中也是第一次。
攻坚克难树样板 佳境之中再添景
思小高速公路占地点多、面广,在思茅境内有25.1公里,景洪市境内有72.6公里,涉及我州的普文、大渡岗、小勐养、景讷4个乡(镇)12个村民小组。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思小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指挥部依据《招标投标法》规定的程序,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了土建、路面、桥梁、隧道、景观绿化、施工监理等项目的招标工作,严格执行“双合同制”,在签订施工合同协议的同时又签订廉政合同;制定了“四不准”的廉政规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监管;针对不同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难度,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实行“四方验收制”,还组织全线施工、监理人员到进度快、质量好的合同段开现场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增强质量意识。建设者们从“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管理者实行精细化的“无缝隙管理”,施工人员则“精心施工、精雕细刻”,环环紧扣,确保了质量。
为创建省级样板工程,指挥部在抓好企业自检、施工监理、政府监督3个环节的基础上,采用招标方法,引入第三方对混凝土结构等隐蔽工程进行检测。通过声波透测、地质雷达检测等手段,使全线3729棵桥梁柱基和15座隧道实现了隐蔽工程透明化,带来的是由内到外的高质量。同时,坚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质量专项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召开质量通报会,限期抓好整改,切实落实了质量责任制;实行第三方检测,在建立业主、监理、承包人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还通过加强桥梁基础和隧道质量的检测;坚持“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和现场稽查,加大试验抽检频率,用“数据”说话,为工程质量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和依据。
公路沿线的征地拆迁工作,是公路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建设中,指挥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与当地政府共同抓好征地拆迁工作。2003年6月9日,大渡岗段的正线征地工作已经完成,征地拆迁办为该乡226户被征用的600多亩土地按协议兑现了500多万元资金。大渡岗乡的一位农户,从思小公路征地拆迁办拿到了一张数万元的支票,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目前,指挥部已经拨付给沿线征地拆迁资金22818万元,由地方政府兑现给了农户,并及时足额兑付农民工工资,有力保证了各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实施,也为构建和谐交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探索大雾天气条件下的行车安全,思小高速公路在云南首次开发主动发光标志,并在桥梁、隧道及一些重点路段进行了安装:设置了能见度监测器,并每隔50米设一个雾灯;在直线路段安装语音提示系统,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成为第一条全线标志牌采用中英文对照的高速公路,又是第一条设置观景台的高速公路。
山还是那山,河还是那河。经过3年的建设,思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了!驶过一座高耸入云的大桥,高速路沿“麻地河”逆流而上,这一段路与原来的老公路并行,公路沿河床修建。由于两岸山高坡陡,是施工难度较大的一段路。老公路大多沿河东岸绕行,弯道特多,高速公路除在河床上架许多座桥外,为了保护路边的树木,又建了“麻地河”和“松山岭”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共五座连拱隧道,总长度达1500米,约占这段道路的百分之十,高标准的设计和高难度的施工要求,保住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冬夏长绿的阔叶林以及从河中冉冉升起的水汽,使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进入这段路,就如同进入了一座绿色的天然氧吧。
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建成通车后的思小高速公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作者:刘云辉 图/刀福祥 汪 涛 来自:西双版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