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的一座古城,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10公里,地处山区,坐落在山脊之上。
昔日的易武,有条易武街,青石板铺设的街道,像个马鞍似地“骑”在一座山梁上。由于街道顺坡而建,石台阶极多,街道两旁的住宅或盖在高台阶上,或建在台阶下侧,平地极少,易武街就是昔日镇越县的县城。
据《易武县志》记载,清朝初年,当地曾设土把总。清廷授以土把总职的伍善甫(又名伍乍虎)系汉族。据说,伍氏是捍卫边地有功之臣,其职世袭。1930年将镇越县政府从勐腊移至易武街,直至解放。
易武是个傣语地名,“易”与今傣族妇女名字之“玉”同音,意为女性;“武”为蛇。“易武”的意思就是美女蛇所在之地。易武街虽系县城,但地势偏辟,交通不便。易武产茶,是明清时代滇南六大茶山分布地之一,所产茶叶数量在六大茶山中居榜首,乾隆年间,大批石屏客商慕名而来,落籍易武栽培茶园“代易武赔纳贡典”。易武街曾商贾云集,一度繁华,是汉人落籍较多之地。道光年间3次在磨者河上修筑石桥,并从思茅厅修砌道路经倚邦而至易武。易武因与老挝毗连,又是产茶主区,历代官商均视其为要冲,几度兴师动众修路,但终未改变其偏辟和交通不便之境况。
大批汉族落籍易武,既促进了茶叶的发展,也加强了文化交流。明清年间,偏僻的易武街上,曾建起许多庙宇会馆。过往流官也留下了一些言志抒怀的摩崖、表功表德的碑碣。易武街上,还有关帝庙、石屏会馆遗址,可见茶案碑碑文,和清代地方官许台身、黎肇元在白云洞中的题诗,民国年间任镇越县县长赵思治的题壁。其辖地内,有清朝年间修建的石桥和铺设的石板道。还留有建桥时的“永安桥碑记”、“圆功桥碑记”和“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易武曾兴旺一时,并在西双版纳的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由于偏僻闭塞的环境条件长期制约了它的发展。解放后,古镇获得新生,古人们企盼的“康庄平坦”之道已成为现实,昔日古镇址已出现了一个新兴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