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

 

免费公益网站
 

图片 租车
网址
酒店 门票
拼团 晚会
 

酒店 门票 旅游

审核后展示, 完全免费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旅游线路   图游版纳   景点景区   宾馆酒店   租车服务   会议接待   了解版纳   东 南 亚   打折门票   站内搜索   特价酒店   版纳旅行社  
今天是: >首页 -> 西双版纳 -> 民族文化 -> 傣族文化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广告位

西双版纳舞蹈
[ 录入者:bnlyw.com | 时间:2007-07-04 00:41:19 | 作者: | 来源:采集所得 | 浏览:2922次 ] TOP 内容有误我要纠错
 

..imagespicxsbn91.jpg

    (1)孔雀舞

  孔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可以说,孔雀舞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逢盛大的“赶摆”或过节的时候,也无论是种完谷子或者丰收之后,傣族人心都有兴高采烈地云集在一起。围成圈观看孔雀舞表演。在傣族青年的婚礼上,在傣家人庆贺新居落成的时候,也有请表演者跳动孔雀舞的。

  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个或两三人跳。表演场地也简单,既可在舞台上表演,也可在广场上,打谷坪、院坝里、大路边、草坡地表演,甚至在竹楼上,都可以跳孔雀舞。队在舞台上表演外,一般是表演者居中表演,众人在四周观看。

  孔雀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民间在“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据各种传说编成的。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傣族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都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钓鱼,并且每次都能钓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从早钓到晚,连个鱼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万分奇怪。

  正在这时候,突然一阵轻风刮来,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树内。发出了“嗡嗡”声响。这时,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果了,也随风叮叮咚咚落入江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就在这一瞬间,他见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见此情影,小伙子惊喜地回头观看,只见一对绿孔雀展开了美丽的翎羽,正随着动听的声响翩翩起舞。

  当时,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高声说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小伙子丢下钓竿,惊喜地跑回村寨,活灵活现地给乡亲们讲述所见到的一切。乡亲们听后了十分惊奇,都盼望自己也能亲眼看到那动人的情景。后来,小伙子带着众多乡亲来到江边,把那棵空心树砍倒,锯娄做成长鼓,蒙上一层黄牛皮,用手一敲打,顿时发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扬声响,然后,小伙子又找来铜盆、铜锅盖,让其他青年随着敲的节奏声义织敲打。

  接着,小伙子在快乐的鼓乐声中,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维妙维肖的孔雀舞。当时,观看的群众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厌。从那以后,乡亲们一致推选小伙子到“赶摆”的群众集会上跳孔雀舞。

  在“赶摆”的日子里,小伙子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艺术地再现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赞赏。从此,这种在象脚鼓和 锣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开了。

  由于孔雀舞有不同的传说和流行的区域,所以其特点有某些方面是有差异的。大致膝都有伏柔韧而较缓慢,手上的动作柔软一些,三道弯的造型线条柔和,常用拱肩、柔肩、拱胸来加强其优美、内在的感觉。鼓点较缓慢而轻盈。

  第二种,雄孔雀舞。这是一种表现女性的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这类舞,膝部起伏较刚韧,手上动作柔韧,手上动作柔韧挺拔而舒展,小脚较有力,三道弯造型梭角较明显,动作较大很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 碎抖肩,加强了舞的刚韧而舒展的特点。鼓点有力、浑厚,节拍鲜明,节奏异常丰富。

  第三种,小孔雀舞。表现在小孔雀的舞蹈,这种舞,膝部常用快速的小颤、以及没有起伏的的矮步,小腿显得非常轻盈灵活,主力腿常用蹲地小跳使舞蹈非常活泼。手上动作变化轻盈而灵敏,三道弯道造型小巧玲珑。常用连续的小耸肩使这种舞蹈轻快、活泼、热情。鼓点快速而轻巧。

  西双版纳素有“孔雀之级”称誉。傣族人民非常熟悉和了解孔雀的生活特性。因此,孔雀舞有较固定的程式。如孔雀舞的开始,一般都表现孔雀飞出窝巢,灵敏地探视四周,当它发现周围没有任何威胁时,才安然地走下山坡,在草坪上翩翩起舞……,然后拨开草丛、树枝寻找泉水(或者寻食)……。当它找到水时,高兴地在水边照自己身上的影子、饮水、洗澡……,萧洒地抖掉自己身上的水珠,展开它那光彩夺目的翅膀(开屏),与万物比美,……自由福幸地飞翔,等等。这就是孔雀舞的一般程式。

  如上所述,由于孔雀舞的传说很多,表演者各自根据民间传说编舞,有的侧重摹仿孔雀的举动,有的表现孔雀的各种内心活动。再加之傣族又分为不同的支系,所以孔雀舞虽有较统一的表演程式,但也不是一个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孔雀舞的动作优美曲雅、柔韧内在而又轻盈敏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表现在膝部柔韧的起伏。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也是孔雀舞的特点,在变化万千的动作过程中,膝部始终是带韧性的起伏,但这种起伏又不是机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随着内在和外在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时稍快,而下蹲时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带韧性的。这样,使孔雀舞显得非常优美内在。

  其二,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手臂手碗、手指柔软刚韧的运用而表现出来,上述三个部位的动作柔软而不松软,具有刚韧的内在力量。手上每个舞姿的变化柔软而刚韧。这样的动作韵律,把孔雀温顺、善良、稳重的性格牲表现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小腿动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灵活运用而充分表现出来。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体各部位组成优美曲雅的三道弯造型。如:右五位侧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脚旁掖腿,那弯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弯的腰部,微倒的头部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曲线形图案,再现了孔雀窈窕的体态。孔雀舞三道弯的造型与其他民间舞稍有区别。一般送出的胯部与倾斜的上身方向是相反的,关部多用顺倒,即倒向上身倾斜的方向。

  孔雀舞的语汇也是非常丰富的。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真是千姿百态。如手上的动作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一七位按掌手,等等。手势可用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脚下的动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点步、顿错步,还有很多的抬前、旁、后曲腿等优美的典雅的舞姿。肩部往往配合手脚用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耸肩等等。丰富的舞蹈语汇,描绘出孔雀的活泼、灵利、美丽。

  孔雀舞没有音乐旋律的伴奏。伴奏乐器虽然仅有象脚鼓、 锣、钹等打击乐,但并不显得单调。象脚鼓的鼓点异常丰富,音响变化万千,表演者一般都要选一位很好的鼓手伴奏。这样,才能打出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鼓点。同时能随着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和情绪的变化而灵活、巧妙地变换鼓点。木架上按大小顺序排列的 锣虽然只打着单一的节奏,但也能随着表演者的舞蹈动作的节奏,但也随着表演的情绪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而有轻、重、快、慢之分。钹的打法也如此。

当象脚鼓、 锣、钹三种乐器很协调的齐奏时,即能够打击温柔抒情的鼓点,也能打击出欢腾奔放和浑厚有力的鼓点鼓点。也能打击出欢腾奔放和浑厚有力的鼓点。鼓点激发起来演者的激情,同时,表演者精湛的表演艺术又感染了鼓手。围观群众在表演者跳到高潮时,由一人(可由鼓手或观众中的小伙子)带头喝采:“吾—吾”或“水—水”。这时,就出现了一中短波百应的欢腾场面。

  (2)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人民鼓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它是一种完美的舞蹈形式。

  象脚鼓本身是傣族民间舞蹈必不可少的主要伴奏乐器,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傣族的民间舞蹈才跳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一位族艺术家曾这样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象脚鼓声是傣族民间舞的灵魂”。

  这一比喻是非常形象、贴切的。凡是到过西双版纳或德宏傣族居住区的人们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当种完谷子,田野披上绿装时,傣族人民就要敲志象脚鼓起舞……。收割季节,当粮食一登场,傣家人就跳起象脚鼓舞欢庆丰收。尤其是在“赶摆”或过“傣历新年”时,象脚敲得更响亮,象脚鼓舞跳得更欢快,有时是通霄达旦地敲啊、跳啊,唱呀,使节日的气氛异常热烈。

  象脚鼓舞已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民间也有许多传说。

一种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年青夫妇为躲避头人要欠债逃进深山老林。一天,他俩走得精疲力竭,就在一个深水潭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嘣—嘣”响声。由于水潭四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芒果落进水潭的响声,向四周发出了动人的回声。这声音驱散了他俩心的忧愁,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为了摹仿这响声,他们砍下芒果树,依照大象脚的形状,把园木挖空蒙上牛皮,制作成鼓,鼓声犹如芒果落入水潭中的响声。从此,他俩居住在深山里,以击鼓表达自己内心的鼓、怒、哀、乐等情感。有一次,正在逢林外附近的傣家赶摆,他俩就背着鼓去跳象脚鼓舞。其鼓声和优美的鼓受到前来的“赶摆”的人们的热烈欢迎。不久,象脚鼓舞就在傣放地区流传开了。

  另一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

  无论那种传说,都表明,从很古老的时候起,傣族人民就居住在热带原始森林环抱的地方,那里有成群的野象。据考察,傣族人民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驯养野象为役畜。这样,大象为傣族人民造了不少福。因此,傣族人民不仅喜爱大象,而且把大象作为社圣、庄严、勤劳、勇敢、善良的象征。与此同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赞颂大象的文学艺术作品,还专门有一种叫作“摆张”的节日,意译为“大象节”,表示森林中的万物都来向大象祝福。这种“摆张”节最盛大,四面八方的傣族人民都要赶来参加,并由各村寨表演自己创作排练的象脚鼓舞、孔雀舞、鱼舞、大鹏鸟舞等等,共同欢庆,表示傣族人民对大象的崇拜。

  象脚鼓和象脚鼓舞,就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不断加工、提高,使象脚鼓成为傣族民间舞蹈必不可少的主要伴奏乐器,象脚鼓舞成为一种比较完美的、独具傣族风格的舞蹈艺术形式。

  象脚鼓舞是男性的舞蹈,妇女只跳伴舞,表演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左侧的鼓首,右手击鼓而舞。这种舞蹈可由一人独跳,也可由两人对跳,还可由许多人一起跳。舞步稳健、豪犷、有力,热情而双萧洒。其特点是:

  第一,主要特点表现在手上。因为鼓是靠手敲打的,手上的技艺表现得很充分。右手击鼓前要以肘部带动握拳的手猛烈往下敲打鼓面的同时,左肩要快速往前推,左肩拉回。这样,动作显得稳健有力。手在敲打鼓面时,一般用拳、掌、指三种方法敲,有时也有肘、膝、足跟、脚趾敲打。

  拳敲—手握成拳,用拳心、拳外侧、拳背,拳腕等部敲打鼓面。

掌敲—用拳心、掌背、党外侧敲打鼓面。指敲—用五指同时敲或分开敲分开敲打鼓面。打鼓以后右手掌敲为主,左手只起配合作用,可按住鼓面,辅助右手用掌、指高敲打。左手不仅起到控制音量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做各种特殊的音响效果,使鼓点千变万化,丰富异常。

表演者的双手除了敲打鼓而以外,还要交替做出一些舞蹈动作。如,从腋下往上掏手至三位提腕手,或是由二位绕腕手拉开至七位按掌手等。这些动作使象脚鼓舞显得自由、萧洒。

  第二,表现在脚下的动作特点:膝部的起伏是刚韧的,小腿的动作是有力的。如,当表演者身背两米多长的长鼓边敲边迈开舞步时,由于膝部刚韧的起伏和小腿有力的和向前悠步稳健落地,使象脚鼓舞形象地再现了大象在森林中漫步的样子,非常庄严、安然。在做前踢变弓箭步半蹲或抬后曲腿跳等大幅度的动作时,膝部的起伏仍然是刚韧的,小腿的动作更为有力。这样,使象脚鼓舞尤其显得豪犷而稳健。

  第三,表现在驱干动作上的特点。在边击鼓边舞时,表演者的腰部、腹部、臂部随着膝部的起伏统一向斜前、斜后晃动。这一别致的晃动,使象脚鼓舞独具的豪犷、热情、萧洒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四,表演时,表演者的双膝的起伏动作与手的动作是紧密配合起来的。用手击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又立直,鼓点和动作的律配合得非常协调。

  第五,象脚鼓励舞的表演动作灵活多样,脚下动作变换多姿。如有原地移动中心的各种脚位的半蹲、全蹲(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有一只腿跳、踢腿跳、胯腿跳等等。

象脚鼓舞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鼓舞—“芬光”,由鼓手自鼓自跳;另一类是围成圈跳的集体舞—“芬光仲”,由鼓手伴奏,舞蹈表演者集体跳。

  “芬光”—按鼓的大、中、小分为三种。

  大鼓舞:鼓长2米左右,表演者身背沉重的长鼓起舞时,步伐比较缓练习题、稳重、膝部起伏有力,脚下步伐一般采用向前、向后的起伏步、矮步、悠步、踏步、点步等。表演时,舞者还经常把鼓尾用起来或摆起来。在象脚鼓舞中,大鼓的鼓点是最丰富的,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喜、怒、哀、乐情感。

  中鼓舞:鼓的体积小于大鼓,轻便一些,但舞姿多一些。动作豪犷、有力、稳健而萧洒。跳中鼓舞时,无论动作怎么样变化,都要把鼓尾摆起来。摆鼓,让鼓尾在后面晃动起来,这是以膝部的起伏和上身、腰、腹、胯、臂等部位的晃动为动力,带动鼓尾摆动的。甩鼓,用上身及右手的力量压住鼓首,使敲面朝下而鼓尾向上甩起。甩鼓的动作优美,尤其是两个表演者对舞时更加迷人。表演者以吸腿跳或悠腿跳交换位置,让鼓面先朝上,当表演者双脚落成弓箭步或踏步时又将鼓尾向上甩起。这时,将两个甏各在空中交叉。甩鼓时,有直上直下的,有的则将鼓尾划一个园之后 再向上甩起,显得非常热情、豪犷。

  小鼓舞:鼓长一米左右,打法类似中鼓。小鼓舞由于鼓尾短小,摆鼓、甩鼓的幅度没有中鼓大。但由于它体积小,动作更丰富、更大一些,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同时,脚下动作也比大鼓舞和鼓舞灵活,常用吸腿跳、弹腿跳、撩腿、悠腿等动作。整个动作幅度大而有力,显得热情奔放。小鼓舞在西双版纳地区尤为流行。

  “芬光仲”—这是傣族人民中最盛行的一各集体舞,男女老幼皆能跳,表演不受人数限制。

  表演时,鼓手和打 锣、钹的乐声在中间。舞蹈表演者们围着他们,在热情而欢腾的鼓乐声中翩翩起舞。人数一般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一起跳。围成一个圈或者几个圈,按鼓点的节奏迈着整齐的舞步,做着统一的动作朝一个方向转动。姑娘,小伙子在外围,而老大爹、老大妈、大嫂们都在里圈。有的大嫂背着娃娃,扛着 锣起舞。表演进入高潮时,人群中发出“吾—吾”、“水—水”的喝采声,非常热烈而激动人心。

  在舞蹈的间歇期间,歌手们又相到对歌,唱“毫芬光”。歌手们都是即兴编唱词,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当歌手们唱到极高兴时,众人又是一声喝采。顿时,象脚鼓又擂动起来,人们又随着热情激昂的鼓乐声,跳起欢腾的“芬光仲”。

  这种带狂欢性的“芬光仲”,一般是在春耕载种结束、秋收之后、傣历新年,或者其他节日里表演。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无论是在凤尾竹林里,在高高的槟榔树下,或者是在那美丽的古老的傣家竹楼旁的场地上,人们常常是从日出跳到日落,从日落又跳到日出,通霄达旦,昼夜狂欢。

  “芳光仲”的动作螽、热情、自由,但动律却有独牧师之处。如重拍时膝部小颤,弱拍时快速成而富有弹性地大起伏,胯部腰冲淡放松并随着膝部的起伏一起晃动,收腹也尤为明显。

  “芳光仲”还具有某些现代舞的特色。如步伐一般有错步、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因做错步、起伏步向前转身180℃退步做弓箭步起伏步,显得非常朴实、自由、手式一般用自然手式,但并不是僵死的。可由表演者自由选择,这样,使舞蹈更加优美、自由,手上的动作一般有二位互换向下绕腕手,有从腋下往上掏手至三位或七位手,也有侧一位摊掌手变三位提腕手。近年来,经过表演者不断加工、改进,手和脚上的动作越来越丰富、优美。

  “芬光仲”,的鼓点非常丰富,表演者在千变万化的鼓点中主要听 锣的节奏。“芬光仲”鼓点的轻、重、快、慢节奏及乐声的节拍非常鲜明,表演者人数再多也不会因为鼓点的突然变化而影响舞步和画面的整齐。无论变化什么舞姿,都是统一的。一般是外圈的表演动作整齐划一,唯独在里圈的老人和大嫂们可以即兴表演,任意发挥,非常萧洒、自由。这样,动作整齐划一的圈外与动作自由多样的里圈结合起来,使舞蹈场面显得非常活动跃,欢腾而壮观。

22
】【打印】【投稿】【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西双版纳音乐 [下一篇]西双版纳傣族壁画

评论

称  呼:
验 证 码:
内  容:

更多文章
景洪地图_西双版纳地
缅甸小勐拉
西双版纳傣族烤鱼
傣族(花腰傣)食花
瑶族的成人礼:度戒
精美图库
傣族蜡染工艺品1
傣族蜡染工艺品5
傣族蜡染工艺品2
傣族蜡染工艺品4
傣族蜡染工艺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