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川扩,我们改乘飞机赴琅勃拉邦。机场用泥土压成,十分简陋。这里没有售票处,更没有安检、登机口,感觉就像在路边搭乘大巴:10来个人排队等在小飞机旁,包着格子头巾、穿着印花"笼基"的飞行员款款而来,他笑嘻嘻打开机舱门后拿着小皮包挨个收费上机。因为还有几个空位,飞行员站在飞机旁大声吃喝招徕乘客。等了一刻钟后确信不会再有人来了,才悼悼关上舱门。同机的两名老挝妇女一个带了两只小猪,一个带了几只鸡,都装在竹篓里带上了飞机,扔在过道上。随着飞机的颠簸,猪鸡不时发出阵阵尖叫。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由暗自担心:这样简陋的飞机失事可怎么办?又一想好像从未听说过老挝出过空难,于是定下心来听天由命,透过舷窗闲看飞机贴着小山顶低低掠过,下面的农人、水牛历历在目。
到达琅勃拉邦,已是中午时分。琅勃拉邦位于老挝北部湄公河与南康河汇合处,是老挝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有l000多年历史的名城,有人称它为梦想家的最后乐园,也有人说它是东南亚保存得最完美的城市,1995年被联合国理所当然地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单中。
这是一个如水墨丹青画般清丽素雅的城市。它的美,不是张扬跋扈的,而是丰实内敛的,似一颗橄榄,要人含在口中慢慢回味品尝。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四周群山环抱,山峰淡泊,河流恬静,处处可见造型古朴的庙宇,在午后阳光照耀下,一抹抹流动的金黄,在眼前飘过。街上游人不多,也没有都市的喧哗,逛累了,便坐在湄公河畔简陋的小摊旁买一个青绿的椰子砍开,慢慢啜吸。泥公河对岸的山峦在云雾中起伏,不时有悠远的牛铃和诵经声从远处传来,整个人身心顿时松弛下来。
琅勃拉邦是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澜沧王国的首都,走进琅勃拉邦,也就走进了老挝历史。12世纪以前,整个老挝地区基本上是属于吴哥帝国的势力范围。到12世纪末叶,随着吴哥帝国的势力急剧衰落,在老挝地区出现了孟骚、老告、哀牢、老抓等泰老族人建立的国家。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澜沧王国的开国之君--法昂也开始崭露头角。
法昂的成长经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根据《澜沧纪年》记载,法昂是老挝北部某个老族王国的王子,因生下来就有33颗牙齿,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与他的父亲一道被放在筏子上顺湄公河漂流而下。筏子整整漂了1年才停靠在吴哥王国的一个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王位争夺中失败的王子随父逃到吴哥帝国避难。由于当时吴哥王国的势力正在衰落之中,而法昂父子是其邻国的国王和王子,所以收留他们对吴哥王国来说是一项有利的长线投资。当法昂长到16岁时,吴哥国王将自己美丽的女儿娘乔乐公主许配给他,并借给他一支军队打回老挝。
1349年,法昂携妻率军进军老挝,美人如玉剑如虹,一路势如破竹,最后率军进逼孟骚(今琅勃拉邦),其篡位的叔父仓惶出战迎敌,三战三败只好服毒自尽。1353年,法昂在孟骚登上王位,建立了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澜沧王国。在老语中,"澜"意为百万,"沧"意为大象,澜沧王国即"百万大象之国"。
琅勃拉邦又是老挝小乘佛教的传入地。来自吴哥的娘乔乐公主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严守五戒。当她跟随丈夫法昂移居老挝后,看到老挝臣民都信奉鬼神,用牲畜甚至用人举行祭祀,感到十分痛心,于是请求技昂王从柬埔寨引进小乘佛教。法昂王为满足王后的要求,派遣使臣带着礼物来到柬埔寨,请求岳父阇耶跋摩九世王派高僧到澜沧王国传播佛教。阇耶跋摩九世王欣然同意,于1359年,派遣摩河波罗沙曼、摩河提婆楞伽两位高僧带领3位精通巴利三藏的佛学家和20名僧侣,前往老挝弘扬小乘佛教。阁耶跋摩九世王还送给法昂王l尊著名的勃拉邦金佛像。这尊金佛像被安放在琅勃拉邦,琅勃拉邦因此得名。阁耶跋摩九世还选派了很多工匠和5000名随从人员,随同使臣一起来到老挝。法昂将佛教定为国教,从此小乘佛教在老挝得到广泛深入地传播。
佛教对老挝影响至为深远。寺庙不仅是举行佛教仪式的民众集结地,也是文化教育中心。佛教使老挝的建筑、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得到繁荣发展。老挝很多文学作品取材于《本生经》,如故事集《玛河索德》。玛诃索德这个人物在老挝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在老挝的祝词中常有这样的话"祝您成为一个像玛诃索德一样智勇双全的人。"苏利耶旺萨执政时期(1633-1690年),制定了老挝有史以来第一部法典,就是在佛教五戒和八戒基础上编写的。
老挝和其他小乘佛教国家一样,男人一生中必须出家当一段时间和尚,一般为数月,最短是三五天。出家被认为是为自己和家人积累功德,还俗后被视为为人师表的智者,在社会上受到重视和尊重。7-20岁的出家人为沙弥,20岁以后才能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老挝的在家佛教信徒称居土,男居土穿白袈裟,女居土穿白上衣和白色筒裙,所以居士被称为"白色僧侣"。信徒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打上佛教的深深烙印。当婴儿呱呱坠地时,父母即请来僧侣为孩子祝福、起名,并把装有小佛像的护身符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学会走路时,到了佛日,要跟着长辈将斋供品送往寺院。7岁以后,要剃度为小沙弥;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要到佛寺去礼佛斋僧,并在寺内举行泼水祝福礼;有人去世,要请高僧诵经,并把死者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保持礼佛姿势,火化后骨灰存放佛寺,富裕人家常单独在寺中捐建1座舍利塔存放。
琅勃拉邦寺庙、佛塔众多,比较大的就有50多座,其中被列为东南亚名寺的有香通寺、迈佛寺和维春寺等,是名副其实的佛都。琅勃拉邦的佛塔独具风格,如王官对面普西山有宗西塔,塔身呈四角形,塔顶有如含苞待放的莲花。维春寺内的玛莫塔,状如西瓜,又叫西瓜塔。居民驾信佛教,5万多的人口中,就有300多名和尚。每天清晨和尚沿街化缘是游人争睹的一大景观。等待布施的信徒沿街排列,等各个寺庙的和尚10来个排着队到来时,信徒便把糯米饭、粽子等食物依次献给和尚们。
既然来到琅勃拉邦,不可不登普西山,这可是琅勃拉邦的象征啊。普西山位于城市中央,并不高,山坡一侧有337级台阶直通山顶,我和旁边一个人高马大的金发女郎暗自较着劲,一口气登了上去。气喘吁吁上得山顶,一阵清风徐来,古城尽收眼底。那如血的残阳逐渐隐没在层峦叠嶂的群山背后,湄公河上升腾起阵阵雾霭,亭台楼阁的轮廓模糊在暮色中,燥热的心绪顿时宁静下来。我与那位金发女郎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天色已晚,我和老马雇了一辆人力车,到湄公河边一家提供民族舞蹈表演的餐馆去用餐。店主命人抬出老挝有名的瓮酒让大家品尝。这是一个巨形的陶制酒瓮,足可以装三四十公斤酒。瓮体上插着六七根竹管,屋内顿时溢满了稻米的清香。愿喝酒的顾客每人含住一根竹管,一边吸饮醇香的米酒,一边观赏烛光摇曳下老挝少女翩翩起舞。美丽的老挝姑娘跳起舞来,光光滑滑的手臂柔若无骨,而细细长长的手指却蕴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仿佛向人倾诉心中无尽的感慨。群舞则是男女相对轻微颌首摆手,若即若离,既简单又极有风度,老挝人含蓄不争,温文尔雅阶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美酒加美景,不由人不沉醉在这难忘的湄公河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