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到过和没到过西双版纳的人们心目中,那里都是一片起伏绵延的绿色海洋,“动植物王国”、“孔雀之乡”、“多民族风情园”的美名使得这片秘境蜚声海外。就在这片绿色海洋的西南隅,活跃着一片名叫“勐海”的地方。如今,她那5511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46公里长的边境线,使得她成为云南西南部的屏障和最为临近缅甸首都仰光、泰国首都曼谷的国门。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来到勐海,你也可以轻易看出这里曾经是亚热带雨林密布的蛮荒之地。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岩海”的勇士率领着不畏艰险的傣家人,在这片原始蛮荒的地方驱妖除怪,扫除瘴疬,把她逐渐开发成了人间乐土,“勐海”也就以此得名。在傣语里,“勐海”的意思就是勇敢者居住的地方。现在,已有傣、哈尼(爱伲)、汉、拉祜、布朗等十几个民族28万多人生活在这里,他们依大自然的造化,发扬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化,使得勐海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南粮仓和动植物宝库,成为著名的普洱茶花名副其实的故乡,成为盛产蔗糖的甜蜜之乡。她那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茂密的原始森林、迷人的风物景观,吸引着众多中外人士。改革开放以来,勐海打洛镇更成为云南最早开设的边境口岸之一,成为云南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在勐海茶厂,我们终于见到了早已闻名的女儿茶、七子饼茶和数十种各种各样的茶,只看得眼花缭乱,只灌得满鼻子都是茶叶的清香。他们甚至还坚持用传统的箨包装,使普洱茶更具独特的芳香。仅勐海茶厂一家,年产茶7500多吨,有38个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各类荣誉称号,产品行销十多个国家、地区,辐身全国20个省市,使传统的普洱茶更加声名远扬,香飘四海,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我们循着崎岖的山路来到更使我们领略到普洱茶的魅力。勐海人不仅自己种植普洱茶,还将它推出了国门,在缅甸边境一线搞活经济以茶代罂粟,为抵制打击毒品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官员的大力好评,被称之为“勐海模式”。
勐海的产糖业经过几年的低迷,今年又呈现出勃勃生机,产销部出现了强旺的走势。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勐海还搞起了高科技的电脑农业,经过3年多的系统推广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提高了产量,有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显出了提高科技意识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我们又沿路况很好的昆洛公路终点段驱车前往边境重镇打洛。这是一条自古以来就已打通的“茶叶商道”和“边贸之路”。打洛就位于中缅两国的交界处。过去,普洱茶就从这里远销东南亚各国的香港等地区,面各种“洋货”也从这里驮运进来。20世纪80年代后,过去一直就有边民互市迅速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边境贸易。打洛口岸经过多年的火爆,现在显得平静而平常,过境旅游的车队来来往往,中缅两国的边民更像走亲串戚一样进进出出,他们中的一些的确也是走亲串戚串门的,其中有很多则是忙着做边贸生意。在国门处,一群缅甸小女孩浓妆艳抹,抢镜头给游人拍照,一人要一元人民币。三个缅甸少女在架着一条大蟒蛇玩,那蟒蛇用胶带裹起了嘴巴,并贴了眼睛,游客要照相的话,共五元人民币即可。一只孔雀蹲在一只藤椅上,它的旁边是一条用中文书写的标语:缅甸欢迎你。过去十分热闹的宝石和化妆品市场似乎一夜之间萧条了。尽管如此,1999年打洛口岸的边境贸易额仍达到3亿人民币,各种商品在这里频繁交易,几乎每天都有上千名旅游者兴致勃勃地来这里作跨境旅游,人们在这里看独树成林的大榕树,看金顶辉煌的佛寺,与中缅两国的各民族边民一起欢歌舞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打洛一带的各民族群众也过上了跟以往大不一样的生活。城子村36岁的傣族玉捧一家6口人种了五亩水田,还种了四亩桔子和200棵橡胶,不仅粮食吃不完,还有可观的经济收入。玉捧的女儿今年初中毕业,穿一身时髦的T恤和牛仔裤,剪着短短的发型,一副现代青年的样子。曼夕村下寨的布朗族岩宝则发挥起自己从小喜欢的布朗情歌弹唱的本事,不仅办起“西美艺术团”自己演出,还出了磁带,拍了MTV,还办起了民族艺术学习班,参加的不仅有布朗族,还有傣族和哈尼族。心爱的民族艺术使岩宝显得格外年轻。
我们采访勐海时正逢早早来临的雨季,一场接一场大雨过后,又是一片碧蓝的天空,大地则温漉漉的,孕育出满眼的绿。所有植物仿佛都在拼命生长,恰如勐海人孜孜从事的各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