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定山,有人称其为观云岭。位于自治州西部。坐落在州内最大的平坝——勐遮坝子的西南面,海拔1821米,与勐遮坝子有600余米的高差,是面对勐遮坝子的一片山地。西定这个地名极为有趣。“西定”一词据说是傣语,语音与“奏琴”和“四只蹄子”或“四个脚掌”相近。因此,有人将“西定”译成拉胡琴,并找到一段有关拉胡琴的传说;有的人又将“西定”说成是四蹄,也有一段有关西蹄来历的故事。拉胡琴的传说,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到西双版纳传播佛教时,路经今日的西定山,当地布朗族群众拉着自制的胡琴表示欢迎。因此,释迦牟尼便将该地称为西定——拉胡琴的地方;另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的一位高徒,从缅甸用一头白象驮着佛经进入西双版纳,路经西定附近的章朗山(僵象山)时,遭一夜冰雹,白象僵死于山中,该山因之称为僵象山。西定人闻讯赶到象死这地时,人们已将象肉分割干净,仅剩4只象蹄,因拾象蹄而归,被人称为西定——四蹄。然而,人们对西定山的器重,并非因为名称来历有趣,而是山下云海茫茫,站在山上可观赏云海。 站在西定山上俯瞰勐遮坝子,无云无雾之时,田野、村庄清晰可见,溪流、沟渠纵横交错。坝子四周分布着许多水库,从溪流和水库中蒸发升空的水气,往往在夜间凝结成水滴,变成厚厚的云层,覆盖着平坝和平坝边沿的低丘。因此,西定山地清晨面对的并不是风光如画的村寨和宽广的田野,而是深不可测的茫茫云海。山下的云,坦坦荡荡,与天相连,有如平坦无边的雪野。眼前的云,可见丝丝缕缕,曲曲卷卷的纤纤细丝,像弹过的棉花般疏松、柔软。云海虽无啸声,但有大海波峰浪涌之势。那些高耸在云海之上的云团,相互连绵、起起伏伏犹如大海掀起的排空巨浪。若山风骤起,无边无际的云海便如巨浪排空,势不可挡。随着涌动的云朵时急时缓,停停动动,动动停停,给人以一种虚幼神秘之感。 云海仿佛受到魔术师的操纵,不停地在变化,如灰黑色的云,瞬间会变得如龙蛇一般,在雪原中的扭曲爬行;有的云朵则经过一阵翻滚后,变成一只凶兽,张牙舞爪似要跃起捕食;一些小块云朵呈飞鸟凌空之势;有的则有石林峰丛之姿……。变幼莫测的云海有时又变得极为平净,不兴波,不汹浪,像一个宽阔无边,涟漪微荡的白色湖泊。在太阳东升之时,东方的云会出现缓慢移动之势,颜色变得白中显红,渐稀渐薄,呈半透明状。红日冉冉上升,云层便向四边闪开。太阳一旦拂去面纱,便用金光穿刺白云,使云层变薄,渐渐变成浮云、云絮飘于空中,勐遮坝子原开显露,西定山面对的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傣族村寨,平坦田畴。 勐遮坝子既多云,也多雾。雾罩坝子的时候,西定山下便成了混沌世界。极目远眺,不见山、不见水,满眼是飘忽不定的雾。那雾气滚动着,飘荡着直往上升,大有要淹没西定山之势,但终因气力不足而未把这片山地荡平。这时的勐遮坝子,简直成了一个虚幻迷宫,直到红日升起,雾气才渐渐飘散,虚幻消失,大地复现。西定山宛若仙境,站在山上观云赏雾的人,会产生飘飘欲仙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