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全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 40年代初,刀美兰出生于西双版纳景洪县允帕钪。由于父母过早离异,家境困难,她很小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她从小爱听老人讲故事,朗读长篇叙事长诗,鼓爱佛寺的壁画,并模仿着壁画上孔雀开屏、仙女起舞的姿势跳舞。1954年,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工队成立时,她被推荐为专业舞蹈演员。 参加文工队以后,刀美兰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练功,下乡向老艺人学习,在排演中很快就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从学演箅蹈《采茶扑蝶》、《鄂伦春舞》等,到小型舞剧《召树屯与喃木 娜》中担任主角的表演,都显示出她作为傣族赏在传统和生活方面深厚的基础。1956年,当云南省举行第一届各族青年文艺体育大会时,刀美兰以她质朴自然、端庄、典雅的表演风格受到省领导和文艺界领导的重视。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人演中,也美兰在《召树屯与喃木 娜》中的表演,受到首都各界的称的称赞,同年,她随云南省党政代表团赴缅甸访问演出,引起民了轰动,博得缅甸各界人士的赞扬。 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文艺会演中,刀美兰主演的傣族舞蹈《赶摆》、《小卜少》,受到了首都各界很高的评价。此后,她被调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在欢度泼水节时,对刀美兰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的傣族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要苦练基本功,好好向民间艺人学习,为本民族的舞蹈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同年10月,经周总理提名,刀美兰被调到北京东方歌舞团工作。她在这个团的10年间,苦练基本功,努力学习,参加演出亚非拉各国舞蹈,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1964年,刀美兰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主演的傣族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年“文革”给包括刀美兰在内的全国文艺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1970年,刀美兰和她的丈夫王施晔被下放到昆明的一个工厂当工人,几年后才被调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重新焕发了艺术的青春。1980年在大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中,刀美兰表演的独舞《水》和《金色的孔雀》均获奖,受到了文化部和中国舞协领导的高度重视。1982年,由刀美兰主创、王施晔作曲的《刀美兰独舞晚会》获得极大成功。 由于刀美兰对民族艺术的突出贡献,1983年,她被评选为云南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年过半百以后,刀美兰仍不断地致力于培养民族艺术人才,她在西双版纳、德宏开办了“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