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满山遍野的绿色。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秋天、冬天树木不落叶,只有在干季和雨季交替时,少许树木分批地换叶。
第二感觉是:气候温和,找不到“冬天”的踪迹。有一位气候学家曾经对春夏秋冬作过这样的划分:月平均温度低于10℃的为冬季,月平均温度高于22℃为夏季,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为春秋季。西双版纳低海拔地区的月平均温度都在15℃左右。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没有冬天的乐土”。12月至2月,正是祖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可是在西双版纳,人们还在澜沧江里游泳、捞青苔呢!
第三感觉是:湿度大。西双版纳属于气候学上的两季地区,根据降雨量可分为干、湿两季。干季从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湿季从5月到10月,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900毫米之间。湿季期间,日照少,风速小,云雨多,气温高,忽雨忽睛,湿度很大。有时即使是在一、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也是东边下雨西边晴;有时阳光灿烂,雾时间又会暴雨如注。干季,虽然云雨少,光照强,但西双版纳雾浓露重。这里的雾从晚上开始升腾,到翌日中午才会消散,而且雾露的浓度比“雾都”重庆要大得多,这不仅提高了冷天的温度,也弥补了干季隆水量的不足。
西双版纳的“冬天”是温暖、甜蜜而富有诗意的。一位傣族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从打洛江边的橡胶林,到巍峨的路南山脊;从奔腾咆哮的流沙河,到南腊河畔的森林里,西双版纳的冬天啊,头朝何方,脚步哪里?番木瓜树摇掉几粒熟透的果子,一边回答一边笑眯眯;我只会一年到头开花结果,给人类奉献生活的甜蜜;我不知道冬天在哪里,没见过它的身影、踪迹。”“金孔雀又带我到葫芦岛,把冬天的足迹寻觅。啊,这里的鲜花终年开放,奔腾的罗松江常年碧绿;就在北国冰天雪地的时候,神秘果树上仍挂着油绿的果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