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在傣族、布朗族居住地区,你会看到一座座造型独特的佛寺和秀丽挺拔的佛塔耸立在绿树翠竹的掩映之中,与村寨 的干栏式竹楼组成一幅幅精美迷人的田园风景画,令你陶醉在独具特色的南国风情与肃穆静谧的宗教氛围之中。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居住区80%左右的村寨有佛寺,共有上百座佛塔。
佛寺和佛塔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历史见证,它充分显示了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展示傣族、布朗族群众的聪明才智、想象力与创造力,寄托了信教群众虔诚的崇拜与信仰。而且通过佛经的传播,创制了傣泐文,记录了丰富的史料和天文、历法、诗歌等文化典籍。
傣族、布朗族称佛寺为“瓦”,是信教群众诵经拜佛和举行宗教祭献仪式的场所。佛寺一般建在村寨风景优美,地势较高的地方。较大的佛寺都是一组建筑群,一般由寺门、佛殿、僧舍、鼓房等组成。勐级的中心佛寺还增加一个戒堂。有些规模较大的佛寺内还建有一座或几座佛塔,形成景观独特的塔、寺建筑群。
直至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仍保留着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制,因而佛寺也和政权组织一样分为不同的级别:最高一级设于召片领所在地宣慰街,称“拉扎坦大总寺”,是统管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次一级是各大勐土司所在地,设12个版纳“拉扎坦总寺”,管辖各小勐所属的中心佛寺。第三级是由4所以上村寨佛寺组成的中心佛寺,称布萨堂佛寺,负责领导所属各村寨佛寺的重大宗教活动。最基层的佛寺就是村寨佛寺。不同级别的佛寺除了具有不同的等级关系外,在建筑造型、规模、装饰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双版纳的佛塔形式多样,数量众多。“舍利塔”是珍藏佛骨、佛牙、佛发的塔,是规模较大,造型讲究,最受信教群众崇敬的塔。另外的佛塔有三种:一是佛塔、佛寺合一的塔寺;二是塔寺分开,但塔在寺的近旁,位置在村寨 最高点;三是独立建塔。塔址不一定在村寨旁,全勐共同管理。塔旁建有塔房和布萨堂,作为佛爷聚会诵经的场所和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