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节庆
傣族是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28.8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4.7%。历史上傣族的称谓不断演变,曾称“金齿”、“银齿”、“百夷”、“摆夷”等,属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傣族主要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平坝及澜沧江及其支流的沿岸,气候温热,土地肥沃,风光旖旎,条件优越。西双版纳古时称勐泐,明代始称“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给召片领提供各种负担的行政单位”。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傣族将佛经刻写在一种棕榈科植物贝叶上,称“贝叶经”,据称有84000卷之多。傣族村寨几乎都建有佛寺,作为宗教活动中心,亦是学文化的地方。男性儿童七八岁起都要到寺庙去当和尚,几年后再还俗,有的则终生为僧。傣族的民居为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建筑,即“傣家竹楼”,绿树环绕,花香扑鼻,赏心悦目,是田园山水画。傣族喜糯食,傣味具有香、酸、辣的特色,分烤、蒸、剁、腌四大类,极富吸引力。景洪市的傣味一条街,名扬四方。傣族服饰简洁、大方、优美,尤其是妇女的服饰更是长裙掩及脚背、银带系细腰、圆领窄袖短衫,曲线毕露,更衬托出其苗条俊俏的身材,令中外游客百看不厌。男子有传统的纹身习俗,但现在已很少了。
傣族的节庆多与宗教活动有关,最主要的节庆是傣历新年,即“泼水节”,时间在公历4月中旬,每年都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届时国内外宾客云集,热闹非凡。另外还有关门节、开门节等。傣族有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文分新、老两种。傣族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傣族文化,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尤以长篇叙事诗为代表作,据传有500余部。《召树屯》已改编成电影《孔雀公主》。傣族能歌善舞,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傣族群众极喜爱民族歌手“赞哈”演唱。壁画、傣锦、黑陶等手工艺品极富特色。
傣族的泼水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
泼水节
据说远古时,有个天神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残害人间百姓,为所欲为,但人们都没有办法来战胜他。他的7个美丽善良的女儿看到父亲胡作非为,就决定大义灭亲,为百姓除灾造福。她们想尽办法,终于探听到父亲的生死秘决:刀砍、火烧、箭射什么都不怕,只怕用自己的头发勒脖子。一天,在父亲熟睡时,7位姑娘悄悄拔下父亲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心弦弓)对准父亲的脖子,只见父亲的脖子突然断了。可是头颅一落地就燃起了邪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一位姑娘急得赶快拾起头颅抱在怀中。头颅一离开地面,火就熄了。为了不让邪火给百姓带来灾害,7位姑娘就一直轮流抱着父亲的头颅。每到轮换时,6位姑娘就用清水泼在抱头颅的姑娘身上,以冲洗掉血污恶臭。
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7位姑娘,傣家人一代又一代把泼水作为传统继承下来,以泼水消灾除难,以泼水祈求吉祥幸福。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虽然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它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 却有惩恶扬善的寓意。和泼水活动一样,龙舟竞渡也来源于一个除暴安良的传说。
民间传说,古时候勐巴拉纳西地方的国王,是个无恶不作的暴 君,他欺凌小国,鱼肉百姓 ,人们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暴君的6个 女儿出嫁以后,又逼着视如掌上明珠的七公主,嫁给凶棍西纳告的儿子。善良的七公主对父王和西纳告的胡作非为早已深恶痛绝,哪肯与西纳告的儿子成亲!七公主提出,要她出嫁可以,但要赶一次大摆,让她抛花环套新郎定亲。暴君无法只好应允。
赶摆那天,七公主手持花环,立于专门搭架的亭台之上,台下挤满了王公贵族的公子少爷和看热 闹的黎民百姓。公主当着众人抛出手中花环,花环飘了半天,飞过公子少爷们的头顶,飘向看热闹的人群,套在一个相貌奇特的穷人艾洪窝的脖子上。暴君见状,气得暴跳如雷,便与西纳告密谋策划, 要找借口治艾洪窝的罪。
一天,暴君把6个女婿和艾洪窝召到面前宣布:七公主举行婚礼时要用7只活 麂子,要7个男人在三天内捉一只活麂子送来,谁捉不到活麂子,就要治谁的死罪。6个驸马各带一队 人马高高兴兴地上了山,艾洪窝无人无马,只好只身而行。三天的期限很快就到了,6个王子仍然两 手空空,艾洪窝也不见踪影。6个驸马正无计可施时,突然看见一棵树下躺着一位猎人,便跑向猎人求救猎人答应捉6只麂子送给他们,但要6个驸马各宰下一个手指送给猎人。6个驸马无法,只好以各自的手指换来活蹦乱跳的麂子带回宫去。
暴君见6个女婿都捉到了麂子归来 ,唯独不见艾洪窝露面,心中暗喜。但就在这时,艾洪也牵着一只活麂进了宫殿,将那麂子和6只血迹末干的手指交给了暴君,揭穿了6位驸马以手指与他换活麂的秘密,羞得6个驸马面红如血,无地自容。 暴君见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要7个人在7天之内各造一艘大船,在澜沧江上作划船比赛 ,想让艾洪窝葬身江底。赛船那天,6个驸马各乘一艘大船,而艾洪窝只乘着一只龙头小木船 。6个驸马和暴君见状,各乘一艘大船向艾洪窝的小木船撞去。谁知大船一碰上小船,江上便掀起滔滔狂浪,将大船一只接一只地吞没,使暴君、西纳告和6个驸马都葬身鱼腹。
原来,艾洪窝那只龙头小船,系龙王所变,大船撞在龙王身上时,龙王摇头摆尾掀起巨浪,使一伙恶人都葬身江底 。穷人艾洪窝为民除了害以后,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在过新年时安排龙舟竞渡活动,寓意以龙舟除暴安良。
龙舟竞渡一代接一代传下来,延续至今。
高 升
高升是傣族人民用火药、竹筒制作的一种“土火箭”,根据个人经济实力及爱好的不同,大小不一,但制作方法是相同的,且尾 端都拖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传统的放高升活动,是在元旦之日举行。
傣族人民预先在赶摆场上搭好高升架,把制好的高升挂在高升架上,一经点燃便带着呼呼声响射向高空,喷出的烟雾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整个活动充满了节日愉悦的气氛。
傣族民间关于放高升的传说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放高升是为了纪念帕雅晚的,他为查清人间多灾多难的原因,用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向天神英达提拉报告灾情。后来,他不慎撞死在天庭门口。他这种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与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英雄气慨是值得学习和纪念的。
传说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将收回的历法重新修改后交给帕雅晚的亡灵,带回人间施行。帕雅晚于傣历六月带着全年的风雨信息返回人间,人们便燃放高升对他表示欢迎、表示纪念。傣历六月也就成了傣族人民划分新年与旧年的界线。
另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王子飞扬跋扈,胡作非为,老百姓恨透了他。一次,这个王子异想天开,他嫌乘象、骑马不过瘾,还想在天空飞行。他见鸟儿能飞是因为有翅膀,于是就强迫老百姓用木 板给他做翅膀。恨透他的工匠们见除害的机会到了,就用木板给王子做了两扇沉重的翅膀,他们让王子爬到树上,然后把“翅膀”绑在他的胳膊上。一切准备就绪,王子就模仿鸟儿起飞了,结果,不但上不了天,反而连人带“翅膀”摔了下来,脑袋砸破了,来不及说一句话就断了气。
后人为了纪念那些足智多谋的工匠,就在每年傣历新年时放高升,以寄托那些为民除害的工匠们的怀念。
丢 包
傣历新年期间,在傣族村寨边的草坪上和大榕树下,可以看见一些傣族小伙子与身着艳丽服装有小姑娘,相距约30米处面对而立,从他们手上不断地 出一个个小彩色的小花包。一般来说,都是姑娘先丢给她所喜欢的小伙子,如果小伙子不喜欢丢包的小姑娘,便可以不接,而姑娘也就不好意思再朝那个小伙子丢包了,如果双方都有情有意,那小花包就是他们的传情达意之物,没有接住包的一方就要给另一方礼物,这礼物有轻有重,或一朵鲜花,或一件首饰,或钱币之类,送什么为好都要由双方的情缘而定,多少青年男女就在丢包场上结成双、配成对、成为终身伴侣。
关于丢包的来历,据说在明朝时期,当时傣族统治者宣慰使常在过年时节到花园曼听和他的住所宣慰街出游,当地的姑娘就用自制的小花包,丢给土司的儿子们,以表示一种欢迎的意思,后来,丢包活动逐渐有了变化和发展,每逢傣历新年,各村寨的青年男女,都聚在一起丢包,并以此作为传情的信物和婚姻的媒介。
赶 摆
清晨醒来,学得昨日的疲惫已经都被梦卷的无影无踪,真希望记忆也会苍白。梳洗完毕,又去院外转了一圈,大院子墙外的桔色小花爬了一墙一树,满目的艳丽,清新的空气给人一天好心情。
这个几乎是自由市场的购物区,汇集了版纳的特色:干鲜果品、木雕、蝴蝶标本、傣家伞等等等等。大家买什么的都有,其中有一位师傅有趣的号称自己要买木雕:一只小老虎、一只小兔子、一只大狗带回去。疑惑之中,我有些明白--他是属狗的,大约-------,还没等我发挥,他就说要在家中树立高大的形象,群众密切团结在他的周围。一下子就明白,原来他夫人属虎,女儿属兔。这个理论着实可爱。我在路上下班一个劲的做助手替他寻找这个能发挥威力的高大形象,可到最后也没有可心的大小比例,只好放弃。
在临近停车场的木雕店门口,一个大约两三岁的脸上带黑印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并不白净却可爱的小手握着一小瓶肥皂水,另一支手认真地攥着小铁圈沾了肥皂水举到了自己的嘴边去吹,然后人来人往中就夹杂了他创造的飘飘然的各色小泡泡。因为地处背阳,小泡泡的颜色并不是很美,而制造它们的小灵实在还很小,所以吹出的泡泡更小,它们飞散在尘埃里,他却还很认真地在继续工作,那神态很长时间我没有见过了,像是认真地在履行一个富有神圣意义的使命。当我走近他时,他竟若无其事地调转了小脸我看不到了。我只好任心境也随他的泡泡一样,散在风里,落进土里,不再有冲上九霄天外和纪想。
水 灯
水灯活动(傣语叫“乌巴乎”)。又称荷花漂流,是傣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时间定在每年傣历新年节划龙船当天晚上。
每到这个时候,傣族人民用竹子和木板做成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水灯,其中有荷花水灯、佛塔水灯、莲花水灯等,并同各种祭物和食品装在竹筏上,点上腊条,放入江水河流中,顺水漂流, 以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传远古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版纳。乌巴乎(海神龙王)随 佛祖周游各地,来到了勐兴戛麻果(据说此地就是傣族人民居住的景洪),将佛教传给了傣族群众。 当时,有一个召勐(国王)准备大赕佛经“麻哈邦竜”,并选定了日期 。
此事被帕雅满(佛教的 敌对派)知道后准备干扰和破坏佛经大赕。他呼风唤雨,搅得天昏地暗。召勐无法进行大赕,只得求助于守寺修道的帕拉西。帕拉西指示召勐去请住在海底的乌巴乎。乌巴乎来到后即刻念起咒语将风雨驱散。帕雅满又变成几百只凶象将信徒赶散,乌巴乎随即变成猛狮追去凶象。帕雅满又举起佛钵掷打乌巴乎举剑相迎,最后将帕雅满战败,收为随从侍神。这一天是傣历新年节划龙船的那天。
从此,为了纪念乌巴乎战败恶魔帕雅满。每年傣历新年节划龙舟的晚上都要进行赕乌巴乎的仪式。敬赕的贡品是袈裟一件、伞一把、刀、矛、弓、弩各一件、衣裤一套、包头巾一块、鞋一双、佛 钵一个、土锅一对。以上贡品均为白色。还要敬备各种食品。将这些贡品和食品放在竹筏上,点起腊 烛,顺河水漂流。
这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因这一天恰是划龙船的当天晚上,所以也成了傣历新年节 的一项活动。
孔 明 灯
西双版纳傣族每逢过年过节或是祭祀赕佛,夜间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放纸灯笼。纸灯笼汉族叫“孔明灯”,又叫“飞灯”。
当如火如星的纸灯笼徐徐升上宁静的夜空时。不仅场地上的人群一齐仰首欢呼,载歌载舞以表示热烈庆贺。就是远近的傣家村寨,只要有人看到红亮的纸灯笼从他们上空飘过,也会一呼百应地全寨而出,以同样的目光和喜悦的笑脸仰望那远处飘来的纸灯笼!它似乎就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吉祥、快乐与自豪的象征。飞灯笼的制作方法虽然看来简单,然而制作它的一道道细微工序却是十分精心的。整个灯体是用本地特 产的棉纸表糊而成。一个纸灯笼做多大,要看用的纸张多少而定。通常做一个纸灯笼,要用五十公分宽、六十公分长的纸八十至一百张,要是做大一点的得用一百五十张才行。
具体做法是:把所需的棉纸一张张 地用浆糊均匀粘贴起来。粘贴时不许有半点漏缝,使之成为一个直径有三至四公尺;高度四至六公尺左右 的圆球体,下端留出一个圆口。这个圆口,是用竹片弯成的,完了再用竹棍交叉扎牢圆口,其作用是留着 支放“油灯”,人们称它为“油盘架”。到这时,一个未充气的飞灯笼就算做成了。然而,要怎样才能使 它鼓圆并携带着明亮的灯火升上高空,师傅们还得动一番脑筋哩。
飞灯笼的鼓圆与升空,跟现代热气球的原理差不多,靠的是热气,所以圆口油盘架上的油盘做得好与 不好,直接关系着纸灯笼的成败。油盘,是用破烂布扭成一条径为六、七公分的布绳,浸透牛油盘结成一 大圆盘扎在圆口的油盘架上,作发生热气的燃料。在点燃油盘之前,先要在地上燃着一堆微弱的火,数人把灯口撑开从上向下对准火堆,让热气冲飘进口里。
这样,飞灯笼就渐渐鼓成圆体。随着升腾的热气把纸 灯笼飘离地面,这时拉的人不能松手,要看这时天空有没有风,如果有风还不能放灯,要等风平静后才点 燃油盘,一旦油盘被点燃,飘离地面的飞灯笼就“火上加油”乘势而起。迟速而轻盈地飘向高空,转眼间就与满天的星光辉映交融了。
有关飞灯笼的由来,据传说在汉朝开发西双版纳疆土的时候,孔明利用了这个神奇的飞灯笼飘江过河, 使藤甲军管辖区域江河两岸百姓归顺汉朝军。这毕竟是传说。
飞灯笼的产生形成,是傣族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光芒照耀着大地,带走了过去的一切污垢,照亮了未来灿烂的光辉时代。
堆 沙
堆沙有三种传说,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还是“寡妇堆沙”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在勐巴拉纳西江北岸的高山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神塔。据说,这座神塔能给人类以幸福和吉祥。拜了塔能避免灾难、消除痛苦 ……因此,去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一天清早,有个贫穷的寡妇,踏着露水,悄悄地来到江边,她美丽、 善良、脸上堆满愁云,心中充满忧伤,她一心想渡过江去拜塔。以便避 开不断降到她身上的灾难,消除胸中的痛苦,可是,她不知道,她选定 去拜塔的这一天,正是帕雅召勐(地方之主)、大官、贵人去拜塔的日子。百姓早早就远远避开江岸了。所以,只有穷寡妇孤孤独独地坐在渡口的土坎上。
突然,人声喧哗,锣鼓齐呜,大、小头人簇拥着帕雅召勐来到渡口,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地登上渡船。 寡妇走上前去请求帕雅召勐让她搭船过江。帕雅召勐高声骂她:“乌鸦变不了孔雀,泥巴只能做土锅。穷 寡妇要搭圣船,莫非想给帕雅召勐带来灾祸!”帕雅召勐往她身上狠狠抽了三鞭,把渡船开走了。 一会儿,佛爷、祜巴(高大佛爷一级僧)来到江边,受了鞭伤的寡妇忍着疼痛,要求搭她过江。大佛爷把她推下船板,她站不稳,摔倒在水边。 最后来到江边的是帕雅戈(爱尼山官),寡妇向他请求,山官瞪眼怒视,二话不说,一脚把她踢在乱石 滩上。 寡妇想消除心中痛苦,反而身上添加了鞭痕。她凝视着滚滚的江水,回想着自己苦难的身世,以及刚刚 受到的侮辱。
悲伤和仇恨象江涛在心头翻滚,眼泪雨一样落了下来。 她从地上爬起来,向帕雅英(天神)祈求。希望帕雅英恩赐,让她生下三个儿子,去为她报仇雪恨。她 用双手挖起肥沃的泥土,捧起洁净的细沙,拌合着自己的眼泪,捏成三个人形沙堆,又采来了岸上的鲜花 和树叶,插在沙塔上。然后,撕下自己的衣带,搓成三双“蜡条”点然,插在沙滩上,又向苍天述说了自 己的痛苦和愿望。 寡妇从江边回来后,果然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三个儿子。寡妇请来一位善良、有智慧的傣族老人,给 儿子取名:大儿子叫岩苏,二儿子叫岩西,三儿子叫岩辟节。三个儿子都很聪明,但要数岩西最聪明,最有智慧。 寡妇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儿子们身上,从他们懂人事时起,就教他们辨别善和恶,向他们灌输各种知识。
儿子长大成人,她又叫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同 丑恶作斗争。她让最聪明的岩西对付帕雅召勐,岩苏对付大 佛爷,岩辟节对付山官。
从此以后,在傣族坝子和爱尼山区,突然传出了岩苏、岩西、岩辟节伸张正义,智斗丑恶的事迹。
堆沙活动,寄托了傣族人民祖祖辈辈的希望和幻想。这种希望和幻想是无邪的、真诚质朴的和充满善良、 美好情份的。他们无不幻想通过自己虔诚的堆沙和祈祷之心,真正获得人生宝贵的幸福与欢乐;避免灾难 和痛苦,以求得自身的廉洁清白,使家庭温暖和睦,生活吉祥安康。
正因为如此,他们把“堆沙”的活动更现实地变为增进人们相互了解、和睦相亲、团结友爱的一种民间 娱乐或体育活动,事实上到了后来,堆沙这种活动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劳动的各种场合中了。如:闲日间,男女青年在江边或河滩上堆沙取乐;儿童出寨放牛、洗澡时在河边进行堆沙比赛等等,既是娱乐又是体育。
尤其到了今天,堆沙活动又被新一代傣族人民赋予了更新、更美的内容和色彩,它也必将伴随着 傣族人民走向光辉的未来。
关门节
傣语“毫瓦萨”,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宗教节。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为傣历10月15日(公历9月中旬)。是日,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献上蜡烛、鲜花、食品、放焰火、高升、孔明灯、跳传统舞蹈、环游村寨。通过集会活动,庆祝安居斋戒结束,干季到来,盼望粮食丰收,生活幸福。
开门节
傣语“奥瓦萨”,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宗教节。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结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公历6月中旬)。从这天开始的三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此期间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七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献佛。老年信徒常留宿寺中,与僧侣一样过宗教生活。社会上各种活动也都带有宗教色彩。直到开门节才恢复正常。
哈尼族的嘎汤帕节
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时间在每年元月2日至4日。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青年男女可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尽情娱乐,以辞旧迎新。
哈尼族的耶苦扎节
哈尼族的盛大节日。相传古时,哈尼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次虫灾。人们杀鸡宰牛,祈求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杀灭害虫,都没有结果。害虫天天增多,秧苗快被吃光了。这时有个老人阿培明耶想出办法杀灭了害虫,保住了庄稼。老人死后,人们永远纪念他的功绩,按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习俗,取“阿培明耶”的最后一字“耶”为头,定下“耶苦扎”这个节日。这个节日定在栽插结束,秧苗发绿的农历六月一个属牛的日子,以此纪念阿培明耶,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节日里,人们杀猪宰牛,置办酒席,宴请亲朋,还要荡秋千、打陀螺、舂糍粑,唱歌跳舞尽情娱乐。荡秋千据说能消灾免难,青少年争着荡,不能荡的老人、妇孺也要在秋千板上坐上片刻。开始荡秋千时还要举行仪式,由一长者手端酒杯,拉着秋千绳唱一段祝祷歌,把酒洒在秋千下,长者先荡几下,人们才开始荡秋千。青年男女中秋千荡得最远、最高的被当作“英雄”,人们向他(她)欢呼敬酒。
基诺族的特懋克节
基诺族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为基诺语,意为“过年”。“特”汉语意为“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相传有一妇女怀胎9年零9个月后生下一男孩,男孩一出世就一手拿火钳,一手拿铁锤打起铁来。从此,基诺族才使用铁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为了纪念这男孩,也为了辞旧迎新,预祝丰收,特懋克节就一直沿继至今。过节时间为公历2月6日至8日。节日前要举行剽牛仪式,上山捉竹鼠给铁匠,之后,各家各户杀鸡宰猪,备办酒宴欢迎宾客。节日当天,长老擂响大鼓,大家聚集在一起,手拉手,跳起大鼓舞。大鼓是基诺族的崇拜物。据传创世之初发洪水,淹没一切。一对兄妹躲进大鼓中,随洪水漂流。后来,大鼓停在杰卓山,兄妹二人从鼓中走出,相配成婚,繁衍了基诺人。所以凡过节庆,基诺人都必敲大鼓。特懋克节期间,基诺人还要举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追求恋人的大好时光。节日期间,中外宾客云集基诺山,分享基诺人的喜庆与欢乐。
拉祜族的拉祜扩节
拉祜族过年的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与汉族的春节相同。节日来临,家家户户杀年猪、舂糍粑。并用糍粑祭刀、斧、锄、犁、镰,感谢砍林垦地之恩。带糍粑和猎枪、弓弩到寨 边祭山神猎神,猎神祈求神灵护佑,狩猎顺利,谷物丰收。年三十太阳落山时,拉祜人全家男女老少,面向西方祷告,迎接祖先亡灵回家过年。大年初一清晨,每户有一青年早起到泉边抢接新水,以最先接到新水为吉祥。初二,走亲访友,村寨间相互拜年,儿女到长辈家拜年。每个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 跳笙歌舞晚会,并邀请邻村各族群众来参加。大家围着篝火,笙歌四起,翩翩起舞,通宵达旦。有的村寨 每晚都跳,直跳到正月十五过小年。
瑶族的盘王节
瑶族盛大的节日,时间为农历10月16日(盘王生日)。这一节日源于古代一个传说:古时评王与高五交战,评王以重金和许嫁三公主为赏,鼓动人们去刺杀高五。盘护出征,斩杀了高五。评王将三公主嫁给盘护,封为盘王。盘王与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12姓,所以盘王作为先祖受到崇拜和祭祀。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宰猪,喝陈年老酒,全村会餐,大摆歌台,敲起铜鼓,唱盘王歌,跳盘王舞,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