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澜沧江,傣语称为:“南兰章”,汉译为百万大象江。从前澜沧江两岸森林茂密,地广人稀,茫茫林海之中栖息着不计其数的亚洲象,沿江两岸的傣族农民,都有养象耕田的传统。由于兰章与澜沧语音相近,不识傣语的人,误将兰章读作澜沧,传下了澜沧江这个名称。 从唐古拉山走来的澜沧江,透迤奔流千里,自西北向东南纵贯西双版纳之后进入异国他乡,下游称为湄公河,流经中、缅、老、泰、越、柬6国。在西双版纳境内,澜沧江先在沿岸峭石林立的热带雨林中奔流,在穿越景洪坝子之时将景洪城分成两半。由允景洪逆江而上,两岸怪石突兀,岸畔森林茂密,天然生成的原始森林、遇霜不凋的翠竹和人工种植的橡胶、香蕉、泡果相互交错,汇集成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阳光下的江水闪着耀眼的波光,像条银链摆在翡翠丛中。弯弯曲曲的江流,有时穿过较为平坦的谷地,有进涌进切割极深的峡谷,有时涌起巨浪,有时左右打旋。江岸那些经江水冲蚀而形成的厅石,如林似柱,形成一派奇石景观。江心两旁的礁石如世象泅江,如猛兽潜浪。水中船儿不时擦着黑色礁石而过,惊得落在石上的鸟冲天而起,发出嘎嘎鸣叫。 穿过景洪城区以后,澜沧江水变得平缓而温顺。顺流而下,数十公里不见激流险滩,也不见林立怪石。河床两旁多是沙滩和高出水面十多米的阶地。沿江西岸离景洪市二三公里处便是灵长类动物中心饲养动物的基地。从景洪到橄榄坝,江岸上不时传来悦耳的山歌,处处可见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 进入橄榄坝以后,江面变得更加宽阔,水流变得更加平缓,可见傣家少女在江边沐浴,过往群众操篙撑筏平往于江面之上。岸边平展的坝了里,椰子树挺拔,槟榔树婷婷玉立,翠竹丛丛,胶林滴翠,绿树丛中掩映着傣家竹楼。两岸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穿越平坝以后,澜沧江重又进入密林,在峡谷切入基岩地段奔流,过关累港,沿上、缅两国边境南流,过南腊河汇口处以后,澜沧江更名改姓,变成了湄公河(意为母亲河)。澜沧江下游河段的河道多是峡谷,但小型油轮仍可通航。在南腊河汇入澜沧江之地,江中有一长120余米,宽10余米的岬角,人称“玉三角”。站在这块高出江面四五米的岬角上,可鸡肉南腊河清澈之水经纬分明地汇入蓝色澜沧江的景致和中、缅、老三国毗连的山光水色,领略异国情调。 西双版纳境内的澜沧江河段的过去新篡云南通志》五十六卷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澜沧江横贯北部,自西东流出县境(指当时的车里县,今景洪市),滩多水浅,水面高低不一,不便航行,向无船只业往。城北设有渡口,名打角渡,用小船渡大畜,冬春时较多。”然而昔日向无船往的澜沧江,如今已建立了景洪港、关累码头,成为西双版纳开展沿江观景旅游和开展跨国旅游的水上通道。据自治州水位3.63米,平均最高水位4.62米,年均最低水流量145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22立方米/秒。目前,澜沧江致湄公河已经通航。从州府允景洪乘船沿江而下300公里,便可进入当今国际旅游点——神秘的金三角地带。澜沧江已成为西双版纳走向东南亚的重要水上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