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巴达、西定、布朗山、基诺山、倚邦山、易武等山区和勐海、勐混、勐遮、勐旺等坝区的丘陵地带,由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红黄壤分布广,表层腐叶植质深厚,干天雾气和露水多,适宜于优良的大叶种茶树生长。这些地区的大叶茶,具有叶肉肥硕、芽头显露、味浓香气高等特点。用这种大叶茶制成的红茶,色泽乌润,金毫显美,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用这种大叶茶制成的绿茶,条索肥壮,白毫显明,汤色清澈明亮,滋味浓爽,在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车内饮茶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用这种大叶茶制成的紧压茶,味纯回甘,冲泡多次,色味仍在,是藏族、回族、蒙古族极为喜爱的饮料。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当地人民产茶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西双版纳出产的茶叶,是历代封建皇帝的解贡茶,年年都要解贡给皇帝亲尝。至今在倚邦地区还保留有上贡皇帝的茶树。自清代雍正年间到乾隆年间(公元1723~1796年),易武地区成了通往越南、老挝的交通要塞和茶叶商业集散的中心市场。当时,易武、易田、曼秀、麻黑、曼洒、曼乃、曼腊和弯弓等八大村户约三千户左右,包括五大茶山在内,年产元宝茶(即普洱茶)一万担左右,畅销于国内外。
后来,由于历代 封建皇朝的腐败以及国民党反动官、商的双重剥削,西双版纳茶乡人民生活贫困,茶叶生产量日益下降,到抗日战争时期,茶叶产量由最高时期的年产五万余担下跌到二千五百担。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茶乡人民的生活,重视和大力扶持发展茶叶生产。先后建立了勐海茶厂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帮助和指导茶乡人民改造旧茶园,开辟新茶园,并注意落实有关经济政策,使茶叶生产逐年恢复发展。到1982年,全州茶叶产量达54561担,成为全州多种经营中的一项主要商品。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今后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