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悠久的历史的傣文
傣族人民有本民族的文字。解放初期,有五种傣文,即西双版纳的傣泐文,德宏的傣那文、傣绷文,新平傣文,金平傣文。通用的有两种:傣那文和傣泐文。傣那文流行于德宏、耿马等地区;傣泐文流行于西双版纳及孟连地区。傣文系拼音文字。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文,它与侗语言辞的壮语、布依语、仫老语、侗语、毛难语、水语、黎语在声调、词和词的排列次序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关于傣文的形成和产生长,大致有三种传说:
其一,认为上述列举的五种傣文,一般都是以印度梵文为基础,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创造出来的。
其二,认为通用的两种傣文(即傣那文、傣泐文),是由马利文演化而来的。
其三,据传说,西双版纳的傣泐文的产生,与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密切相关。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大量傣文手抄本书籍,佛寺中也有许多用傣文抄的佛教经典。傣泐文的产生,推动了西双版纳的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燕尾服。傣文《泐史》,为研究傣族的悠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用本民族的文字,在贝叶和绵约上,写下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格言、谚语、歇后语、诗歌、长篇小说(一般见于经书上)、写下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斗争史,记载了傣族人民对神学、心理学、语言学、医药学、天文、历法、生产规律的研究成果。据调查,解放初期保留在各个佛寺里的贝叶经有八万四千“康”(“康”是重量计量单位,“—康”等于四两四钱)。据传说,这些佛经是帕雅苏西亚沙塔先后派七个徒弟从佛教圣地—纳拉达佛寺取来的。另据传,帕雅苏西亚沙塔还先后派两个帕拉西(即在森林里修行的僧侣)却取经,但这两人在途中就死了。后来,他又派五弟兄去接经。这五个人取足八万四千康经书后,先是装在三艘大船里,从海上运输。出海后,又换用7头大象驮运......。这虽然是传说。但流传在西双版纳的贝叶经和唱本,确实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是西双版纳傣族及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的宝藏。
西双版纳傣泐文有56个字母,发音比较混杂,拼音方法不统一,一个字可表示出九个音,一个音位又有多种表示方法,不易书写、印刷和打字,学习也不容易,尤其是儿童学习和应用难度大,普太困难。
1953年8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第二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根据广大傣族群众的要求,决定对傣泐文进行改革,并及时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傣族文字改进委员会”。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帮助下,提出了“西双版纳的傣文改革方案”。1954年,经中央批准,在全州推广、使用、从此,人们双把改革前的傣文称为“老傣文”,或“旧傣文”,把改革后的傣文称为“新傣文”。
新傣文共有42个字母,82个韵母,9个元音,2个声调符号。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拼写方法,不会造成混乱,便于书写、印刷、打字,易学、易教、易推广、普及。现在,全州普遍使用新傣文,学校里的教学课本,党、政府部门的行文,凡是用傣文的地方,都使用了新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