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诺族早年的住房俗称长房,高不过七八米,长度却有三四十米,甚至达五六十米,犹如一道长廊。长房是氏族之家,居住着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小家庭。小家庭的个数越多,长房的长度越长。
长房是基诺族父系氏族集团的标志物,村寨内有多少个父系氏族集团,就有多少幢长房。氏族的人丁是否兴旺,一见长房便一目了然。“基诺”一名,据说意为舅父的后裔。这个族称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便基诺族的母系氏族社会已被子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父系氏族集团却一直保持到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父系氏族集团却一直保持到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诺族的住房一直是父系氏族共居的长房。据记载,景洪市基诺族的亚诺寨,曾经有过一幢内居由128人组成的20个小家庭的长房,这幢数代人同堂的父系氏族居室的长度,已超过了40米。
氏族共居的长房,是“干栏”式楼式建筑,分地室、楼室两层。地室较低,高不过1.5米,仅用于堆柴禾、关猪鸡。氏族成员集中营居住在楼内。这种传统的长房系竹木建筑,多以栗木为柱,竹板围墙。柱下垫石块,屋面盖草排。长房两端各有一个用竹板铺设的阳台,阳台一侧设有一道登楼木梯。一幢长房占地百余平方米,数十棵栗木圆柱分排在长方形的宅基上。木柱上凿洞斗榫、困梁托檩,柱、梁、檩、椽互相牵拉,遇七级地震也不易倒塌。楼室中间留有一条通道,通道中央设有一个高0.3米左右,宽1.5米的土台,土台上设有若干个火塘塘,每个火塘上摆有三块锅桩石或架有一个铁质三脚架。通道两侧是用竹板隔成的若干个居室,一个居室内住有一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门前有一个供小家庭使用的火塘。
楼上居室以靠近前门一端为尊。右侧第一间是氏族长老“卓勒”的居室,长老居室门前的火塘是长房火塘之首,称为总火塘;左侧第一间是氏族的神器屋,基诺语称为“阿六”,摆有氏族神器和动物头骨,严禁孕妇进入,有客人来访,可让客人暂住,但本氏族人员不应在神器屋内住宿。其余居室按辈份和长幼次序分给各个小家庭居住。
长房的屋脊上,搭架着许多“×”形的竹架,即用于装饰屋脊,又用防止草排片被风吹翻。长房的两端,挂有一串串用茅草编扎的耳环花装饰屋脊。长房的屋檐下,插着各色鸟羽、野兽骨骼和松 等小动物的尾巴,以其装饰屋檐,显示本氏族狩猎成果的丰硕。
父系氏族共居长房,每隔一四年要作一次翻新修建。届进,长房内各个小家庭都要出一份米酒、大米、鸡等食品,交由氏族内辈份最高的女婿以木刻形式登记,负责筹办修房有关事项。修房时间,由寨 内称为“来额罗”的长老以米粒是双数,即可建房,否则得隔上几天再重新推算。
可以建房时,长房内的长老“卓勒”手提雄鸡带领家族成员到谷仓前祭祀,并宣布说:“我们的旧房不要了,要重新修建了!”(如果是在异地兴建,应说:“卓勒家的房地不要了,我们要重新择地建房了。”)然后在主火塘边宰鸡,男性成员共吃鸡肉,并准备工具。上山伐木前宰头小猪,请巫师“莫丕”在长房内祭家神。祭毕,全家族男人一齐上山备料,运到寨外堆放。料备齐了以后,拆掉长房搭棚而居。动手建房那天凌晨鸡叫头遍时,由收礼物的那位女婿召集全地男女前来帮忙。男人们在懂建房技术的“罗鲁”指挥下,凿洞打眼,劈木料,竖屋架;妇女则在一边打草排。不用几天时间,一幢新的长房便修建完毕。再请“来额罗”推算上新房的时间,准备搬进新房。
上新房时,仍由那位辈份最高的女媚先上长房,并将氏族长老“卓勒”的总火塘安置好,“卓勒”再带大家登上长房,安火塘的女婿将火塘的火点燃,即算迁入新居。当天,应设宴招待父老乡亲,站大家开情畅饮,尽情娱乐。次日上午,指挥建房的“罗鲁”要为各个小家庭丈量面积,由小家庭成员自己隔房、安装火塘。
长房一直保留至20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以后,氏族共居的长房逐渐被单家独户居住的“干栏”式木楼所取代。昔日的长房已成为历史遗迹。目前,整个基诺山乡,仅亚诺寨还保留着一幢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楼上排列14间居室和14个火塘的长房供游客观赏。
从前的基诺山,不仅有父系氏族共居的长房,并且还有一种基诺语称为“尼高卓”的公房。这种公房,一个村寨内建有一幢,仍属一楼一底的“干栏”式竹楼,结构、形状都与长房相似,只是滑长房那样高大,占仅几十平方米。公房的楼室内搭有竹凳、竹床,专供娱乐,未婚青年男女常在公房内谈情说爱。每到夜晚,人们云集在公房内弱着弦子和口弦(响篾)对唱情歌,逗乐笑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公房也和长房一样被人们遗弃。如今的基诺族山有了电影、电视和卡拉OK厅。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早已取代了公房娱乐,公房已在基诺族山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