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爱尼族,分布面较广,,景洪县的南联山、勐龙、路南山、勐罕、吉座山;勐腊县的勐捧、象明、麻木树等;勐海县的格朗和、巴达、西定、勐定、布朗山、勐阿等地均有。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中又分为哈尼、雅碧、卡豪白三种地方语言,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爱尼人属卡豪白土语。
解放前,整个哈尼族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少数地方使用汉文,多数地方仍处于刻木记事阶段,因此,哈尼族在解放前没有书面文学,但是,哈尼族流传下来的口头文学却丰富多彩。解放后,人民政府帮助哈尼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近年来,西双版纳的爱尼人,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始出出了文人文学。
爱尼人的婚恋习俗,是爱尼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爱尼人繁衍生息的根本途径。这里说的“抢亲”和“大嫂当家”,就是爱尼人婚恋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抢亲,亦称抢婚,又叫“偷姑娘”。抢亲,并非抢,而是爱尼族先民遗留下来的一种婚恋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它给爱尼人的婚姻恋爱增添了情趣,带来欢乐。
爱尼人的婚恋,开始较早,十四五岁,爱尼人就视为成人,即开始谈情说爱。15岁以前,小姑娘一般都戴圆形帽,保持了孩童时期的一种天真幼稚、朴素的装着。过了15岁,小姑娘便开始收拾打扮,把朴素的圆形帽换成了漂亮的格子头巾,并且,在腰间系着一根用丝线纺织而成,绣着美丽图案的诱人飘带。这种飘带,标志着姑娘已经跨出了孩童时期,告诉小伙子,可以和姑娘接触,可以和姑娘亲昵、暗送秋波、互相嬉戏、逗趣和开始亲密交往。到了十六七岁,姑娘们进一步在自己的圆帽上加饰各种各样的五彩斑谰的银饰品和用彩色鸡毛及丝线编织成的各种子花卉,并在圆帽后面装上乌丘吹喝(乌丘吹喝是用宽竹片卷成的一个圆形装饰品,上面涂有白、黄、红等颜色的圆圈,这种装饰品横装圆帽之后),同时,开始留鬓发。这些装饰物显示出姑娘已经成熟。告诉小伙子,姑娘开始挑选自己心爱的人了。同时,小伙子亦深知姑娘们的心意,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和姑娘们频频接触,显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姑娘的青睐。寻找自己的情侣。
爱尼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人人皆喜欢唱歌,张口而歌,一唱即合。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请宾客,皆以歌庆贺,以歌为乐。咏歌成为爱尼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以及寻求配偶的主要方式之一。平时到田间劳作,农活歇息;山林野外,采集相遇;饭后茶余,黄昏之际,处处皆可听到男女青年以歌寻偶,娓娓动听的歌声。一般歌调不变,歌词自填,即兴而起,拈来即唱。如采集相遇:
男:
秋天里来芒果香,
芳香逾过重重山
有心想把芒果尝,
树高芒果难摘攀。
女:
秋天里来芒果香,
要摘芒果绕山来,
有心尝果要伸手,
搭个梯子上树来。
当姑娘和小伙子初次认识,产生感情之后,就开始进一步交往,进行幽会,即唱:
男:
太阳快要落山了,
画鹛就要归巢了,
画鹛请您停一停,
结个伴儿同归林
女:
太阳就要落坡了,
鹦鹉唤伴同归林,
哪只鹦鹉愿作伴,
岔路口上照个面。
两人就在僻静的地方幽会,倾诉衷情。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出工或收工相遇之机,多情的姑娘把自己亲手编织的彩色鸡毛花穗递到小伙子手上,于是,小伙子就会高高兴兴地带上竹笛或是三弦琴,在夜幕降临之后,串到姑娘的竹楼下,吹奏竹笛或拨动三弦,让琴声传递信息,通知姑娘,情郎已经来临。然后,姑娘就会走下竹楼。在昏暗的竹楼下,两人依偎着诉说衷情,互表爱慕之心。
当姑娘走下竹楼之后,做父母的将会出面干涉,破口大骂前来幽会的小伙子,斥责小伙子品德不轨,勾引他(她)的姑娘,斥赶小伙子赶快离开住寓。这时,小伙子并不惊慌,毫不在意,若无其事地和姑娘谈情说爱。这是因为父母的这种做法,只是一种虚张声势,并非实意,以此告诉邻里,自己是疼爱姑娘的。
爱尼族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一般情况,除禁止叔伯兄弟、姑舅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外,父母是不涉的。即使是到外村寨找对象,父母亦不干预,只是需要得到本村寨男青年“头头”的同意,和女青年“头头”的帮助。爱尼人谈情说爱,多数在过年、吃新米或祭龙的时候,过去,每个村寨都有专供男女青年平时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青年,每到夜晚,便可以到“公房”里唱歌跳舞,嬉戏玩耍、谈情说爱。
通过各种形式的接触和交往,彼此情投意合,便交换饰物为定情物。一般是,姑娘把一件自己亲手缝制、绣有美丽图案的衣服和一对“脚章”(裹腿布、亦称绑腿)送给心爱的小伙子;小伙子就会银手镯、银项圈或其他银制品送给自己决意要娶到的心爱姑娘。这时,男女双方就分别把心事告诉父母。男方就备彩礼,请媒妁到女方求婚,于是,女方父母就提出异议,百般阻挠,示意不同意(此非真意),由此引起抢亲。事前,双方密谋策划,并约请同村寨的男青年帮忙,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路口,当姑娘应约而至,小伙子就带领本村男青年一拥而出挟持姑娘,这时,姑娘就可故意做出哭哭啼啼的样子,还要咬自己心爱的的小伙子的手,以此表示,自己不愿离开父母,哭得越起劲,说明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越深;咬的动作越真,说明自己对情人的感情越真实。男方把姑娘抢走后,第2天,就请媒妁带着鸡蛋、鸡胸、糯米饭、酒等到女方家再次说亲,女方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不宜再干涉,只得表示同意。男方就杀猪宰鸡,正式举行婚礼。婚礼一般在12月至2月之间,这段时间,正是爱尼山寨秋收之后,春耕尚未开始之际的农闲时间。过去,还要给族长或头人送一只猪前腿,猪后腿则送给自己的妹妹供给。有些地方,新郎新娘还要吃互相赠送的鸡蛋和煮熟了的公鸡,共吃一只猪前腿。然后向客人一一敬酒。
爱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后夫妻不和,离婚的现象也是极普遍的。只要一吵嘴,便分开居住,离婚时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杀一只鸡或煮一个鸡蛋,共同吃一餐饭,把一块木材放在饭桌中间,表示夫妻从此分开,断结关系。如果夫妻之间结有深仇大恨,就要宰杀一只白鸡,撕作两半,扔向两边,以示决裂,从此互不理睬。
解放初期,在西双版纳的爱尼山寨,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残余,每个村寨都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氏族内的公益事务、祭祀活动、日常纠纷,均由氏族长负责处理和调解。
氏族大家庭的生产由父亲和大儿子管理,生活由母亲和大儿媳妇管理。实际上,大儿媳妇在大家庭中的负担最重,因为婆婆年纪大了,全家人的吃穿用,全由大儿媳妇管理,起到了婆婆的作用,每年收获的农作物、家庭什物均由大儿媳妇料理。收获的谷物、蔬菜、每次宰杀的猪或家禽,先由父亲尝第一口,然后由大儿媳妇统一分配。爱尼人的家族,实际上是大嫂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