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打洛等地。布朗族的语言系南亚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
目前,布朗族还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布朗族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多数是反映鬼神和爱情故事的。布朗人信仰原始多神教,崇拜鬼神,他们崇拜的鬼神就有90多种。自从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传入布朗族地区后,布朗族就出现了原始多神教和小乘佛教并存的情况。随后,布朗村寨亦建起了佛寺,布朗人的儿子,长到七八岁就送进寺庙当和尚,学习用傣文写的经书,不仅学会了傣文,而且学到佛教文学。因此,傣族文化影响了布朗族,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影响了傣族,两个民族在宗教、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布朗族的婚姻与恋爱是自由,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制。布朗族的每个村寨,都由许多个带有血缘的“卡滚”组成(氏族或家庭),在“卡滚”内部,男女青年是不允许通婚的,同时,本村寨的男女青年不允许和外村寨人成亲,特殊情况例外。
布朗族青年成熟比较早,一般十四五岁就开始婚恋。姑娘到这个时期,便开始染齿,并把儿童时期在耳垂上缀着的纸团或布团取掉,换上四五寸长的银耳环(多数是代用品),开始擦脂抹粉。布朗山寨的姑娘虽然没有高级化装品,但是,姑娘们会采用各种办法,把面颊和嘴唇染得鲜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小伙子喜欢自己,同时在各种交往场合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布朗族谈情说爱的方式很多,也饶有风趣,别具一格,姑娘本来就爱花,而布朗族少女又特别喜欢花,喜欢把鲜花插在包头巾上,或是缀在耳环的丝带上,使自己变得更妩媚。小伙子就以花为媒,将采来的鲜花奉献给姑娘,扣击爱的心灵。如果姑娘对献花的小伙子钟情,就会微微一笑,把鲜花插在包头巾上或插在耳环的丝带上。小伙了看到这一许诺信号,就会寻找机会和姑娘幽会。如果姑娘对献花的小伙子不钟情,就只闻闻鲜花,微微一笑,便把它丢掉,或是放在一旁,拒绝把花戴到头上,碰到这种情况,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有时小伙子也并死心,又会去采集更香更美的鲜花,再次献给姑娘。容貌出众的姑娘往住会碰到几个小伙子同时向她赠送鲜花,并且是同一种鲜花,这时,姑娘是戴还是不戴,十分为难。戴出花来,会引来几人小伙子同时找她幽会,如果把花扔掉,又怕自己心爱的那个小伙子见了多心。在这种情况下,姑娘只好把花放在筒巴里,然后想法与自己中意的小伙子相会,当面把花插在头上,表示情意,尔后收起来,这样避免了许多麻烦。
善于唱歌的小伙子,就以歌为媒,每当田间劳动,野外采集,就放声高歌,用歌声向姑娘求爱,在布朗山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情歌:
山上的缅桂花哟,
你为什么开得这么美?
你为什么飘出这样醉人的芳香?
春风可曾吻过你的脸?
蜂儿可曾采过你的蜜糖?
山这边歌声刚落,山那边的歌声就立刻对上了。姑娘的歌声会悠扬婉转地随风飘过来:
上山采蜜的蜂子哟,
你为什么闭着眼睛乱飞?
山间的缅桂花刚刚含包待放,
春风不曾吻过初放的花蕊,
想采蜜糖的蜂子哟,
为何不歇落在桂花树上?
歌声犹如鸿雁,飞越山涧河谷,为了情人架起了彩桥,使一对对青年男女,成为情投意合的伴侣。
夜访,是布朗族谈情说爱的又一种方式,这种夜访又多在更深人静的午夜进行,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为什么在此良辰,时间又如此短暂,因为布朗族有一些禁讳:恋人相会时不能被人发现,要是被人发现,或听到树枝折断声、或野兽吼声,两个情人就不能成为终生伴侣,若结为伴侣,将会不吉利,带来灾难。因此,相会时间不能太久,且选择在深夜。地点,一般都在姑娘家的火塘旁,如果在屋外被人发现,或父母知道,就会被人嘲笑、遭到斥责。在夜访中如果姑娘煮茶请小伙子喝,就意味着姑娘看不起小伙子。小伙子就要知趣地走开;如果姑娘不煮茶,就是姑娘看上了小伙子,小伙子在原地坐着,动也不能动,如果移动座位,姑娘就会用棍子子打小伙子,爱情也就告吹。
对于来访的小伙子,姑娘一般不拒绝,并且要以礼相待,即使姑娘有了心爱的人,也不能拒绝来访的小伙子,姑娘的情人也不能妄加指责;在夜访过程中,小伙子一般都不在自己家里住宿,到哪家夜访,便在哪家住宿,一般是住在火塘的左边。让来访的小伙子住宿,是姑娘的一种义务。碰到两人以上的来访,如发现姑娘和别的小伙子特别亲近,其他的小伙子就会主动回避,借故离开竹楼。
当恋爱关系确定以后,双方就要告诉自己的父母,男方父母就会请一位老人,带上一包茶叶、一包草烟去向女方父母提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便收下礼物,并请亲朋和村寨的长者吃草烟、喝茶,同时公开女儿的亲事,并准备举行婚礼。
布朗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次(也有举行两次的),头两次婚礼比较简单,最后一次婚礼是最隆重的。
第一次婚礼:男方认妻、女方认夫。当定亲之后,预定的婚期来临之时,男方的亲朋好友(一般是小伙子),带上鸡、肉、草烟、茶叶和米酒,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簇拥着送到新郎家里,把女方的亲朋好友请来吃一餐便饭,男方认妻、女方认夫。然后由头人或长者向新郎新娘拴线。把缕缕雪白的丝线拴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祝福他们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以示两人一条心,白头偕老。有些地区,不举行拴线仪式,而是在寨与寨之间的界桩下举行第一次婚礼,由头人或长者主持,杀猪、宰鸡,并将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长者,然后主持仪式的长者就将一瓶酒、一碗饭、一碗肉放在寨桩前祭祀寨神,尔后,再去佛寺中拜佛,之后再认妻和认夫。仪式完毕,新郎便到女方家同新娘同居,可以生儿育女,但不加入女方的“卡滚”(家族)。新郎夜来晨归,仍然在自己家里劳动生产。
第二次婚礼:庆贺第一个孩子诞生。这次婚礼杀猪宰鸡。略比上次隆重,便宴亲朋好友,以示祝贺孩子的诞生,和汉族祝贺孩子满月一样,只是布朗族仍把它称为婚礼。
第三次婚礼:正式娶亲。前二次婚礼以后,如果夫妻感情不合,男女仍可分离,就不再举行第三次婚礼了。如果双方感情深厚,情投意合,就必须举行一次隆重的婚礼,表示新娘正式出嫁,到新郎家当媳妇。这次婚礼隆重而且气氛热烈,酒席丰盛,宴请男女双方亲朋好友和本寨乡亲。然后由一班年青小伙把新娘送到新郎家去,在路上新娘应抑制住结婚的欢乐,用悲痛的哭声和泪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情。女儿不哭,父母会感到伤心,新娘的痛哭声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
因为布朗族是自由恋爱,又经过三次婚礼的考验,所以离婚的现象不多。如果夫妻间发生口角,出现纠纷,父母会出面调解。如夫妻之间发生大的口角,反目为仇,一气之下,从夫居的妻子会到娘家去,或从妻居的丈夫会返回自己的母亲家去。这时,双方父母都会出面干涉,只要一方愿意和好,他(她)就会亲自登门、或请亲朋好友代替自己登门接回另一方,重归于好,如果没有一方去请另一方,就表示双方无法搭成谅解,这就会离婚。先提出离婚的一方,要补偿对方损失,送一些礼物。如果是男方提出离婚,则要送给女方一些钱财,并且用漂亮的衣服,把女方打扮成姑娘的模样。另一种补偿方法是:由提出离婚的一方,负责离婚仪式所需要的一切礼物。如打洛地区布朗族离婚,要在寨桩前举行仪式,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要杀一头猪,猪头送给主持仪式的人,猪肉分给各家儿童享用,然后由儿童在村寨中大声呼喊某某人和某某人离婚了。离婚便开始生效。离婚仪式,一般女方不较简单,只要请一个头人或长者作公证人,男女双方各握住蜡条的一端,公证人用剪刀把蜡条从中间剪断,便算离婚,从此断绝夫妻关系。